上海松江,马路上有各种交通方式。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根本上,对于当下需要更新活化的城市而言,以往地产开发的逻辑已不再适用。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代表刘岱宗也指出,哪怕是地铁系统,其边际效益也在大幅下降。即便是在京沪,每开一条新的地铁线,尽管仍能吸引新的客流,但其新增客流已远不如以前开通一线时的数量。由此,刘岱宗认为,面对这类情况,可以推出高质量的增值服务,尝试吸引乘客。而放眼城市系统来看,做好出行的公共服务,就要通过规划设计运营等手段,让公共交通系统更能响应城市中人的机动性需求。刘岱宗指出,公交的服务质量,需要靠车速、准点率,以及站点的步行可达性来保障。要响应这些需求,可能无法仅靠地面公交自身来完成。刘岱宗提出,一种有效的策略是形成二级服务市场,即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务”),把不同的出行服务打包在一起,可以通过市场化解决公交的困境。它也正是公交系统疫后重生的战略机遇。以个MaaS系统——芬兰赫尔辛基的Whim为例,刘岱宗说到,这个包含公交(注:城际轨道、市郊铁路与高铁也在其中)、地铁、出租车、共享单车和电单车等出行方式的MaaS系统,虽然市场活跃率不算高,但财务是平衡的,依靠便利等优势,吸引到原本采取小汽车出行的人。其中,公交系统是不可或缺的核心,68%的订单与公交节点非常相关。Whim的用户使用公交系统的频率大概是每天2.15次,而整个赫尔辛基市平均为1.6次。即,使用MaaS服务的用户会更频繁地使用公共交通系统。一系列数据显示,把一次出行分为多段,自行车、公交系统一起把用户从小汽车那里争夺了过来。而当下上海的随申行也是值得关注的MaaS实践。刘岱宗指出,搭建MaaS系统,就需要做好设计。这需要有清晰的战略,让利益相关方彼此能够协同合作。比如,是否搭建一个开放市场,或者是否让投资者多元化,这些问题需要考虑清楚。尤其关键的是,必须打通数据,才能让各方形成信任关系。而在此基础上,MaaS系统可以形成出行信用,获得投融资的可能性。比如,上市公司需要强制披露ESG,其中多项对应员工通勤、商务出行。另外,整合公交服务与商业,还可以有许多细挖的场景,并导入新的技术。比如,在日本一些地方,公交平峰期,小公交可以开到写字楼边,卖中餐和晚餐。在市场化模式下,这些服务场景都可以提供收入,有助于摆脱对政府补贴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