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际公交问题及发展对策的浅析
在都市圈早期培育阶段,建设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是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共治的公共交通成为优化空间联系格局与空间组织的重要方向。在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区际公交作为城乡客运网络的组成部分,对推动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际公交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
受多种因素影响,区际公交存在经营主体多、服务标准不统一、线网布局不完善、服务水平低、线网定位不清晰、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制约了区际公交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部分地区区际公交由多家企业经营,经营主体呈现“多、小、散”的情况,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区际公交线路经营主体企业性质复杂,既有省属企业也有市属、区(县)属的企业,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尚未实现标准化运营管理。各家运营企业间存在数据壁垒,数据不能互通,导致市民乘车换乘不便,公交卡不能通用,不利于引导更多的市民乘客选择绿色、低碳出行方式。不同运营主体间的线路存在部分途经路段重复的情况,不利于集约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运营主体不统一,不利于行业的统一管理,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监督考核难度增加。
二是服务标准有待统一。现状部分区际公交线路存在服务态度差、不停站、无统一出行服务平台等问题,区际公交与各区域内公交线网衔接不畅,运营效率不高,站台设施不能共享,换乘体系不完善,降低了市民的公交出行体验。运营车型缺乏统一技术标准规范,从全国范围来看,城际公交用车的构成很杂,老旧车辆、旅游客车、普通公交车皆有,适用城际公交线路的车型还不成熟,车辆技术标准相关规范不完善。
三是线网布局有待完善。部分区域存在区际公交服务盲区,主要表现为某些出行方向的盲区或线网衔接的盲点,区际公交覆盖有待提升,站点设置不合理,与大型枢纽、轨道站点、城际站点衔接不畅,换乘不便。由于缺少技术规范指引,部分区际公交线路层次不清晰,功能混杂,既承担长距离区际公交长线功能,还在核心城区走街串巷,停站过多,承担城区线路功能,与沿线公交线路相互竞争,同时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只开辟“热线”,造成运力分配不均等问题。
四是服务水平低。一方面由于线路发车间隔大、班次少,部分线路满载率高等情况,另一方面,信息服务有待提升,部分区际公交线路无法查询线路运行实时动态信息,缺少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乘客无法获得必要的出行服务信息,IC卡未实现互联互通。线路运营服务方面,主要问题为线路发车间隔大;部分线路存在发车不准点的问题;少数公交线路高峰期客流量较大,存在满载过高或上不去车的情况;
五是线网定位及发展模式不清晰。部分地区区际公交线路定位不明确,存在两种运营模式,部分地区采用公路客运模式运营,其特点是只在重要配客站配客,实行一票制,点到点直达运输,走高(快)速路,不允许超载;另一部分地区实行公交化运营,主要途经国省道,依托于客运站和公交站点上落客,与沿线公交线路重叠,停靠站点较多,实行分段收费。
六是基础设施滞后。部分区际公交线路投入运营的车辆较为老旧,内部设施陈旧,车辆外部卫生状况较差;部分区际公交站点候车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存在部分站点缺少站牌设施的情况;区际公交场站设施资源不足,各运营主体间场站不能共用。设施设备方面,部分线路车辆老旧,站点设置不完善、不规范,有的站点有候车亭但无站牌,有的站点既无候车设施也无站牌,区县内公交场站普遍存在人车交织、场站脏乱差的问题,车辆外部卫生状况较差;部分线路驾驶员路边停车休息,线路运营缺少公交场站支撑;
七是信息化服务滞后。部分区际线路运行信息发布平台缺失或不为公众了解,乘客无法查询车辆发车及到站情况,沿线站点无电子站牌;区际公交线路缺少统一的线路运行信息发布平台,乘客难以获得必要的出行信息;部分企业的公众号上有线路发车时刻表,但是实际运行情况往往与公众号发布的信息不一致。
八是缺乏财政保障,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城市公交目前在场站用地、车辆购置、税费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方面享有政府扶持政策;传统的公路班线客运在经营上具有盈利性质,一直是采取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不享有政府的财政补贴。补贴政策上的差异已成为阻碍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城际公交在功能上逐步与城市公交客运一致,为城乡居民提供了相同的公共交通服务,具有了与城市公共交通相同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性,但是目前享有的补贴和优惠很少。
二、区际公交发展对策浅析
针对上述区际公交存在的问题,不同地区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提出了适合不同区域的发展思路和策略,为国内区际公交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1)丰富区际公交线路及线网布局形式
李林[1]等研究了区际公交发展模式及线路优化思路,提出城际公交的三种发展模式,即打造直达、快线和普通线路的三层次城际公交线网体系,并对三种线路和四种布局模式的适用条件和相关技术标准进行阐述。三种线路包括直达线、快线及普通线,四种布局模式包括点到点布局模式、大站快车布局模式、片区到片区布局模式及公交化布局模式。
直达线适用于点到点布局模式,走高快速路,无站立席,采用一票制,票价较高,优点是直达运输、服务水平高,线路盈利能力好,缺点是自主运营,不享受政策补贴,公益性差;
快线适合大站快车布局模式和片区到片区布局模式,具有分段收费,走快速路、国省道等干线公路,间隔大等特点,优点是线路运行时间短、服务水平高、盈利能力好、公益性好,缺点是线路可能亏损,运营压力较大,适用于高峰时段。
普通线适用于公交化布局模式,依托公交站点,中途站较多,分段计费,发车间隔小,票价较优惠,优点是公益性较好,缺点是速度慢服务水平低,企业运营压力较大,适用于客流分散的线路。
(2)加强技术标准研究及政策补贴力度
唐彬[2]等研究了城际公交效果评估及运营机制,深入剖析了制约其发展的经营模式、管理体制以及法规制度等“瓶颈”问题,提出规范和促进城际公交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建议出台城际公交运营导则,统一经营主体,规范运营;二是健全管理体制,明确相关法规、政策,实施特许经营市场准入;三是制定城际公交客车运营安全技术标准,除规定机动车辆应具备的基本安全技术性能之外,针对城际公交客车的特殊运行工况(如高速行驶、方便乘客快速上下车、以及市区道路的车辆通过性等),研究制定不同线路、不同路况条件下城际公交车型在客车结构与底盘配置、安全性、动力性、舒适性(车内噪声、空气调节、乘客座椅等)及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技术要求,研制出适用于城际公交运行特点的车型;四是政府给予适当支持与优惠,行业加大关注和研究力度城际公交不应完全享受城市公交的低票价政策,城际公交的票价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作用,在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的基础上,政府给予适当的扶持优惠政策(如减免过路过桥费等),这样乘客既能享受到实惠又不会影响整个运输市场的稳定。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加快研究的进度,抓紧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政策,城际公交向合法合理、惠民利民、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向发展。
(3)开展规划及运营主体整合
完善设计,出台推动区际公交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实现法规政策一体化、发展规划一体化、运营管理一体化、服务标准一体化。发展规划中线网规划方面,应在充分调研分析现状客流数据的基础上,依据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等上位规划文件,合理预测区际公交出行需求。结合区际公交出行需求,依托各方向的客运走廊,综合考虑客流量、空间布局、运营时间、服务范围等因素,以换乘枢纽为节点,规划快线、干线相组合的区际公交线网,满足基本出行需求的同时提供快速直达服务,通过接驳城市公交、轨道交通、对外交通等交通方式,实现城市公交、区际公交、城乡公交有效衔接。
(4)做好其他各项配套工作
完善和落实公共交通用地保障政策,优先保障公交设施用地。按照出行需求和道路实际状况,科学合理的设置区际公交线路站点。对部分老旧车辆及设施设备进行更换提升,以提升居民乘车体验。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调整区际公交票制票价政策,秉持公益性、企业运营性、合理、可持续发展等原则,根据客流量、运营成本、服务质量、运输距离等因素,建立区际公交一体化发展成本测算体系,既要突出社会效益又要兼顾经济效益,科学合理制定“群众享实惠、财政可承担、企业能持续”的票制票价体系,促进区际公交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区际公交信息化平台保障,完善市域统一的公交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市域公交乘车“一卡通”“一码通”。建设智慧公交,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区际公交客运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完善区际公交客运服务考核机制,规范区际公交客运企业运营服务标准。完善区际公交补贴政策,明确补贴申领依据和标准,将区际公交线路相关成本纳入公交核算体系,按照区际公交补贴制度,给予营运亏损补贴、车辆购置补贴等。
三、结语
推进区际公交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切实调整好各方利益,妥善处理好群众根本权益和经营者利益的关系,确保社会安定。从公共交通发展长远考虑,把区际公交的建设、管理、运营摆在优先位置,完善区际公交在规划、补贴、土地、路权、财税、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此外,区际公交一体化发展应以满足居民基本出行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提高区际公交的通达率和覆盖率,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鼓励和推广新能源车辆应用,降低群众出行成本,改善出行乘坐体验,打造安全、便捷、经济、舒适的区际公交服务体系。具体实施时,应综合考虑不同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理道路等实际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布局区际公交运营网络和投放适用车型。
参考文献
[1] 李林, 罗云辉. 城际公交发展模式及线路优化 [J].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7, 19(02): 29-33.
[2] 唐彬, 宁振华, 李强, et al. 城际公交效果评估及运营机制研究 [J]. 交通与, 2014, 10(05): 80-3.
来源:济南市城市交通研究中心
供稿:孙庆军
本文转自公共交通资讯
说明:本网站发布内容和图片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权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删除。
下一条 : 当前公交驾驶员安全培训体系的现状及优化策略